被花呗白条碾压的信用卡:困在「远程面签」里的创新困局​。

来源星驿付官网           发布时间:2025-05-07 09:25:00           访问量:

这两年对于信用卡从业人员来说,还有份工作就还算不错了。大行降本增效,小行基本彻底出局,不知道各位是否还好?      

2025年3月,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了鼓励金融机构发展消费金融的通知,明确提出了在有效核实身份、风险可控前提下探索开展线上开立和激活信用卡业务,并加大个人消费贷款的投放力度。这一政策一直被信用卡从业人员视为“指路明灯”,可目前来看,银行的脚步和创新还是有点太慢了。      

要知道过去10年,信用卡被互联网金融(花呗,白条等)反超的一个很重要的点就是流程不够便捷。信用卡受限于银保监会要求的“三亲见”(亲见本人、亲见证件、亲见签字)原则,导致申请-激活的用卡体验远远落后。说信用卡创新落后互联网信用付一个身位毫不为过。当互联网金融用「白条闪付」「花呗分期」攻占便利店、菜市场时,信用卡的创新还停留在「如何让用户少跑一趟银行」的原始诉求。下面是2024年行内数据对比。用户增速:信用卡新增用户同比下滑7.2% vs 花呗年轻用户增长23%场景覆盖:信用卡绑卡率不足40% vs 京东白条已渗透92%的自营生态审批效率:银行平均3天发卡 vs 互联网平台30秒开通信用支付。

其实,远程面签对各家银行来说不是新鲜事,很多银行都有技术储备和小范围试用,主流的远程面签流程均是通过人脸识别确保本人后,再加一道远程坐席视频连线模式。整体流程基本为:智能预审(大数据筛查申请欺诈风险)-视频连通(双向视频自动打光补正)-动态活体检测(双向视频自动打光补正)-交叉验证(比对公安数据库、手机运营商等多源数据)-电子签约(数字证书+时间戳,法律效力等同纸质文件)。      

为什么小编觉得还是太慢了呢,自从2022年中国银保监会和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了《关于进一步促进信用卡业务规范健康发 展的通知》,其中提到了探索开展线上信用卡业务等创新模式的可能性以来,远程面签就还是这个状态,都3年过去了,一点改进的思路都没有,各家银行可能还停留在监管未正式许可的汇报沟通阶段。即使今年国家提出要银行积极探索,可大部分银行还在汇报沟通阶段,是不是有点反应太迟缓了。两点小建议:      

1,银行需要抛弃「银行中心主义」:从「我要控制风险」转向「我要消灭用户等待」。我觉得现在主流的远程面签流程仍大有可优化空间。比如背后为何一定要有客服视频连线,为何不能直接采用活体技术验证本人。互联网金融普及下的风控技术应该相当成熟了,都可以直接复用。当然有人会说监管要求不一样,这一点可以理解,但是银行也可以变通,比如线下办卡的客户,之前办理过借记卡或者工资卡,理论上都亲见过并且核身更严格,这些客户是不是可以简化?再比如线上通过场景渠道获客(美团,京东渠道)的,是不是可以直接采用别人的活体检验流程及结果?    

2,银行需要抛弃【私利主义】,整体抱团推动监管前行。说起来挺有意思,大家知道开放远程面签对谁最有利吗?答案是中小银行。因为国有大行网点多,客户激活难度相对小。而中小银行网点覆盖度低,加上近几年以美团,京东为首的线上获客模式主要就是联合中小银行,激活是核心痛点。国有大行有网点优势,不积极推进远程面签还好说。最早平安,广发试点远程面签时,听说ZH为首的还去投诉,因为他们当时直营人员多,认为远程面签会缩小他们的优势,哈哈。信用卡行业发展到如今,其实不管大银行,小银行都应该积极推动,未来场景获客才是主流。      

总之留给信用卡的时间不多了,当95后把「白条24期免息」视为生活常识,当拼多多先用后付吞噬下沉市场,信用卡行业需要意识到:打败自己的从来不是远程面签的技术难点,而是「既要合规又要创新」的纠结心态。在当今信用卡寒冬的情况下,各家基本已经退无可退了,还不如来一场痛快的创新改革吧。

400 666 1009 15020053339 8300163 青岛市黄岛区双珠路卓越西海岸金融广场
收缩

400 666 1009